所謂碳排放權,是指能源消費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包括可供的碳排放權和所需的碳排放權兩類。 比如某個用能單位,每年的碳排放限額為1萬噸,如果這個單位通過技術改造、減少污染排放,每年碳排放量為8千噸,那么多余的2千噸,就可以通過交易出售,而其它用能單位因為擴大生產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限額不夠用,也可以通過交易購買,這樣,整個大區(qū)域的碳排放總量控制住了,又能鼓勵企業(yè)提高技術、節(jié)能減排。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的“排放權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權利,將其通過排放許可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令環(huán)境資源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當時,戴爾斯給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應用的方案。隨后,在解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減排問題中,也應用了排放權交易手段。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因全球變暖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該條約規(guī)定了發(fā)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了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是其中之一。
2005年,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谔冀灰椎倪h期產品、期貨產品、掉期產品及期權產品不斷涌現(xiàn),國際碳排放權交易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
據(jù)世界銀行2009年公布的報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場規(guī)模擴張至1263億美元。作為一個金融市場,碳市場正在吸引更多投資目光。
目前,中國已有4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尚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限控義務的情況下,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動自愿減排。其中深圳排放權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啟動了交易,并產生了1300多萬的交易量,同時設立了個人會員和公益會員。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世博會召開之機,推出“世博自愿減排”活動。
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石在阿拉善SEE生態(tài)協(xié)會和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與能力建設研討會”場外邊會(side event)上介紹,萬科是“世博自愿減排”活動的首位買單者。上海世博會萬科館在建造和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接受獨立核查,然后通過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的平臺,購買相應數(shù)量標的物。
不過,這三家交易所的自愿減排交易生意比較清淡,且大多具有“演示”性質。國家發(fā)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處長王庶在此間另一個關于碳市場的邊會上說,自愿減排以企業(yè)社會責任和個人覺悟作為交易前提,技術條件雖已基本具備,但在缺乏總量限制激勵的情況下,需求十分有限。
目前,在推動碳排放權交易方面,歐盟走在世界前列。歐盟已經制定了在歐盟地區(qū)適用的歐盟氣體排放交易方案,通過對特定領域的萬套裝置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認定,允許減排補貼進入市場,從而實現(xiàn)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歐盟碳排放市場開始交易以來,交易量和成交金額穩(wěn)步上升。中國工廠和國際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從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中獲取巨額利潤?;S減少向大氣排放污染性的氫氟烴氣體,可獲得碳排放信用。這種信用在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據(jù)業(yè)內估計,用于減少氫氟烴氣體排放的洗滌塔裝置安裝費用很低廉,一般工廠的安裝費用介于1000萬至3000萬美元之間。安裝此類裝置,可產生數(shù)以百萬計的碳排放信用,因為HFC-23作為一種溫室氣體,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許多倍。氣候變化資本公司從中國氫氟烴氣體項目獲得了約5000萬核證減排量即碳排放信用,價值高達7.5億美元。碳排放信用額度的最終買家是發(fā)達國家政府,它們目前已同意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讓工廠和企業(yè)得以通過碳排放信用交易獲取大量利潤。 2004年起,以各種排放(減排)配額為主的交易與減排項目為標的的買賣同時逐漸做大,催生了一個交易規(guī)模達1180億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五年時間增長超過百倍。然而,當《京都議定書》的正式實施以及歐盟減排交易機制(ETS)第二階段同時于2009年進入第二個年份,當金融危機以摧枯拉朽之勢在諸多行業(yè)洗牌,碳排放交易市場亦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的相關政策尚未有定論的背景之下,一切都充滿了變數(shù)。點碳公司(Point Carbon)的研究表明,盡管2009年全球碳排放市場的交易量仍能保持逆市上揚的趨勢,但整體市場規(guī)模將會下滑32%左右。
2009年2月中旬,歐洲氣候交易所二級市場成交的2009年12月到期的CER基準價(每噸二氧化碳)跌破了8歐元,隨后雖略有回升,但截至3月初仍持續(xù)徘徊在10歐元以下。而大約半年前它的價位還在20歐元左右,2008年末則跌至13歐元附近。
我國現(xiàn)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15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fā)布廳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請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情況。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是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的,確定了七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qū),現(xiàn)在各個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班子,編制了實施方案,有些已經開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機構、認證機構?,F(xiàn)在北京、上海、廣東等一些地區(qū)和城市基本上準備就緒了。
實際上,做碳交易最基本的是要對這個地區(qū)確定一個碳的排放總量,然后確定一些額度,把這些額度分配給各個重點的排放企業(yè)或者排放單位。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就可以核算出減排的成本。各個單位之間、各個行業(yè)之間減排成本差距越大,交易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現(xiàn)在應該說各地的準備工作大體上就緒。為了規(guī)范各地交易的行為,國家發(fā)改委今年6月份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備案管理的方式來推出經國家認可的自愿減排的項目、交易產品、交易平臺和第三方審核認定機構,促進市場公開、公正和公平。此外,還出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主要是規(guī)范審定與核證工作,保證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F(xiàn)在各地的交易所都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的試點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希望在這些試點的基礎之上來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和其他國家開展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F(xiàn)在,澳大利亞、歐盟以及周邊的國家,還有美國,都希望與我們展開合作,也希望建立全球的碳市場。
2013年初,列入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試水國內地區(qū)性自愿減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試點初步方案中首批參與試點交易的企業(yè)約200家,涉及16個行業(yè),包括鋼鐵、石化、有色、電力等10個工業(yè)行業(yè),以及航空、港口、機場、賓館等6個非工業(yè)行業(yè),均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初步測算這200家企業(yè)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億噸。在交易試點期間將實行碳排放初始配額免費發(fā)放,然后適時推行有償拍賣制度。試點期間試點企業(yè)碳排放配額不可預借,但可跨年度儲存使用。
“暫時只是地區(qū)性的交易平臺,預計初期交易的活躍度有限,試運行更多是為碳排放體系設計完善和示范推廣提供參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將有望在2013年開展碳排放交易,而到2015年,國內碳排放交易有望在國內全面開展。
|